21
2022
-
02
“雙循環”格局下 建筑業企業如何構建發展新優勢
研討嘉賓:
蔡成軍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標準化研究院總工程師 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秘書長
毛宏勇 甘肅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 甘肅建投文化旅游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 巍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總經理
聶吉利 中恒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十四五”時期,如何抓住新機遇,打通資源鏈條、重塑產業鏈條,找準發展定位,建立國內國際發展新競爭優勢,是建筑業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為此,本報特邀請行業專家、企業代表進行專題研討,以期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參考。
•建筑業企業如何改革轉型
•孫?。寒斍?,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在挑戰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穩定復蘇基礎仍待鞏固,經濟和供應鏈體系遭受重大影響;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價值鏈,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產業技術變革呼喚新思維;我國經濟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建筑領域創新不足、同質化競爭嚴重,發展模式、創新體制機制面臨挑戰。
在機遇方面,我國制度優勢凸顯,國內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經濟長期向好基本趨勢沒有變;“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投資等領域需求不斷釋放,將催生出巨大的國際合作潛力,中國企業“走出去”大有可為;國內新型城鎮化快速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雙碳”目標的提出,也為建筑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建筑業改革發展政策措施,為建筑業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建筑業必須認清形勢、抓住機遇,持續轉型升級,在新征程上實現新作為。
•蔡成軍:建筑業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新發展階段對工程建設標準化提出時代要求,新發展格局對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工作提出新命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統籌推進國內國際標準化工作。
共建“一帶一路”要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表面上看,“工程建設”只屬于“設施聯通”的范疇,實際上,“五通”中的每一“通”都有工程建設的內容,每一“通”都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撐。
與單純的“中國制造”“中國項目”“走出去”相比,“中國標準”走出去,是最高水平的“走出去”、最高境界的“走出去”、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走出去”。中國企業若要在工程技術和工程建設領域占據競爭優勢,成為高級別的利益獲得者,必須注重發揮工程技術標準的影響力,積極適應國際規則、國際標準,既要熟悉掌握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又要努力成為市場規則的主導者、國際標準的重要參與者。
•毛宏勇:國有企業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在新發展格局下,國有企業必須向改革要速度、向改革要治理、向改革要效益,用改革紅利對沖不確定性影響,用改革激發企業新活力,當好“頂梁柱”、做好“壓艙石”。
甘肅建投近年來推動戰略轉型的經驗,可以給行業企業提供一定參考。一是甘肅建投跳出了過去單一施工模式,由“建投集團”轉型為“投資集團”。圍繞“融、投、管、運、退”等職能,積極推動集團功能定位調整,以“投”為引領、以“建”為依托,投建雙輪驅動,全方位打造可信賴、可依靠、可持續的強大的國有資本投資平臺。二是按照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以“管資本”為主的職能定位,積極推進組織架構體系重構,建立了目標明確、邊界清晰、權責對等、精簡高效的組織體系。三是發揮“投資引領”作用,在投資模式、投資領域等方面敢于探索、敢于實踐,突出戰略性投資、區域性投資、新興產業投資,大力實踐產融結合模式,推動集團轉型升級。四是培育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培育壯大生態環保、綠色建材、風電光伏、裝配式建筑、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在區域市場已展現出了專業領域“單打冠軍”的潛能,形成了在細分領域輕重資產結合、兼顧現在和未來的產業布局。五是聚焦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和經濟區,服務國家重點區域。
•聶吉利:“雙循環”格局下,要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活力。當前,行業企業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做足功課:一是人才培養,優質人力資本依舊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二是科技創新,要圍繞“高精新特”,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數字化,讓數據成為企業的重要資本;四是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未來發展和新生代力量融合的企業文化。
中恒建設在激發企業活力方面作出了新探索:一方面堅持“建筑+科技”雙主業,夯實發展基礎;另一方面聚焦地下空間科技的研發創新,擁有超200項科研成果,特別是自主創新的長螺旋壓灌樁、擴底樁、咬合樁等智能智驅技術,具有低碳減排、節能環保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廣泛應用于老城區城市更新、地下停車庫等建設,在江西、山東、河南、廣東等地進行了大面積使用。目前,中恒建設以地下空間為新的突破點,在進一步激發組織活力和企業發展活力方面建立了優勢,正發展成為一家真正的綜合型建筑科技公司。
•建筑業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蔡成軍:標準國際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推進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貫徹一條主線,堅持戰略引領、規劃布局、方案落實。研究制定“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實施意見(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戰略推進保障措施。
優化兩個體系,一是深化工程建設標準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合規性判定、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協同推進的新型標準化體系。二是優化完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體系”,加強國內標準化技術支撐機構組織建設和能力提升,探索建立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同步建設、協調發展新格局。
建立三個平臺,一是構建國家及行業“標準國際化公共信息平臺”,為標準“互聯互通”提供基本信息服務。二是整合行業翻譯資源,建立工程建設標準翻譯語料庫,建設“工程建設標準英文版翻譯云平臺”;三是依托專業標準化服務機構及第三方平臺,建設中外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知識庫,建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綜合服務平臺”。
完善四個機制。一是建立“政產學研社協同推進機制”,更好地統籌優化全領域、全鏈條標準化要素資源,提升標準國際化工作成效;二是建立“全產業鏈協同推進機制”,發揮工程設計、全過程工程咨詢“走出去”對中國技術和標準以及施工企業“走出去”的引領帶動作用;三是建立“國際國內標準同步推進機制”,加快形成以標準促進技術創新、以技術帶動標準進步的共生效應。四是推進建立“以資本帶項目、以項目帶標準協同機制”,合理利用資本驅動,以資金、技術、產品、項目推動標準國際化。
提升五種能力。一是爭取承擔更多的國際標準組織專業技術機構秘書處,提升標準組織國際影響力;二是加強國際化專家隊伍建設,提升標準國際化參與能力,在國際標準編制和國際標準化活動中爭取更多話語權;三是加強標準國際化深入研究與持續跟蹤,提升標準國際化科研與服務能力;四是提升標準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創新技術與成果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五是組建工程建設團體標準創新發展聯盟,加快培育具有國際影響的團體標準制定主體,提升團體標準創新發展能力。
•毛宏勇:在新時期,國有企業要認真研判和把握“雙循環”發展格局機遇,發揮優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作為西北內陸國企,近年來,甘肅建投從國際化的視角思考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深入貫徹“誠、善、利、實”的海外經營理念,抓住甘肅省作為絲綢之路黃金通道的區位優勢,不局限于“一帶一路”物理空間上的一條路線,著力擴大“一帶一路”沿線“朋友圈”,打響“中甘國際”品牌,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工程總承包、投資建設工業園、打造海外區域總部基地、開展國際商貿物流等國際業務,使“一帶一路”沿線有了甘肅的企業、產品、技術和聲音。
集團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海外經營策略,深耕非洲市場,鞏固傳統市場優勢;服務國家戰略,參與外交部駐外使領館建設項目和商務部對外經援項目建設;突出向西發展,布局東歐新興市場;融入南亞大通道,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海上“走出去”,拓展海外發展空間,取得了一定效果。
在“走出去”過程中,甘肅建投堅持深度開拓海外市場,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和提升了中國與相關國家的友好外交關系;向區域產業鏈以及全球產業鏈的更高方向挺進,重點在“走得穩、走得長久、走得更有效益”上下功夫,拓展了國際貿易、建材、機械制造、醫藥生產、房地產、酒店、旅游等多元經營業務,基本實現產能走出去、市場走進去、產業走上去、效益走回來。
•孫?。涸O計咨詢作為建筑產業鏈中的核心業務,對于推進我國建筑業在國際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屬于智力密集型服務,在開展過程中需要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法規、標準、習慣、文化差異,與國內設計咨詢項目相比,存在政策風險、技術風險和效果目標風險。
結合實踐,我認為,針對風險,一要加強對項目前期可研工作的投入,在項目前期詳細了解和掌握當地法規政策、環境條件、資源配置、風俗習慣等,確保設計內容、工程建設組織符合當地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二要利用合理的擔保和保險組合,避免合同責任風險。例如,在對外設計咨詢服務中采用職業責任險是避免設計咨詢企業因設計責任遭受重大索賠的重要措施。三要加快對中外技術標準的對標研究,打破中外建設標準在技術體系、表達方式、相互認可上存在的差異和矛盾,化解中外技術標準的應用風險,盡早實現中外工程建設領域標準的互聯互通,為設計行業“走出去”并參與對外承包工程提供有力支撐。
•聶吉利:民營建筑業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企業戰略導向不清晰、國內外企業文化沖突、海外市場的職業化體系不健全等方面。
中恒建設從2008年開始成立海外事業部,在沙特阿拉伯、烏干達、南蘇丹等地進行布局,之后成立中恒建設集團國際工程公司,通過承接工程業務,積極探索民營建筑業企業“走出去”的經營模式,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一是響應國家倡議,積極走出去;二是以實實在在的工程建設項目為基礎,了解海外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運作模式,熟悉當地建筑市場和營商環境,為企業整體發展提供決策參考;三是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積極調整策略。
相關新聞